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

[紀錄] 仿正倉院藏半臂

剛好買到一塊花紋有點唐朝/中亞感覺的花紋棉麻布,就拿來挑戰仿製唐半臂!

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

[紀錄] 兒童漢服交領短衫 2

八月中開始用一塊和風布料再做件小孩穿的,打算九月參加婚禮時送給同學,中間接了份外包工作忙了兩星期,最後剩八天趕工總算順利完成,跟上次比起來改進了不少,完成後還有點拾不得送出去呢!這邊放些照片紀錄一下:

由於外襟領子平舖比預期的皺,特別把脖子週圍立起來照比較好看~

這次改進的地方有:

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

[紀錄] 兒童漢服交領短衫

把在PTT分享的文放一份在冷清的網誌好了。

研究漢服一年多,三月時作了最簡單的對襟半臂自己穿,
比較花心力的交領衣,就先拿小田家一歲半的小安安的尺寸來練習,
順便送他穿~~

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

明代漢服外觀細節要點整理 直領篇

作漢服不重視細節,莫怪別人當戲服看。

但我觀察淘寶上一堆漢服還是很多細節沒處理好,我想一是日常漢服中斷三百年,技術掌握在少數專作戲曲及佛道服飾的裁縫手中,政府也不積極保存研究漢服作法,現代裁縫沒有足夠的材料參考;
二是既然沒有大量正確的漢服流通,還賣得不錯,那「我也只要形制大概正確,沒什麼人注意的細節就不處理了吧」。

並不是說要墨守成規,而是先了解原本真正的面貌,再以此基礎改良。
在此我把在百度漢服製作研習吧看過的討論及大量明代漢服照片後,歸納出直領類(主要講大襟,即俗稱的交領)的重點細節列出,期望哪天對漢服有興趣的入門裁縫看到這篇,能作出嚴謹的漢服。

先放張講解範例-明代綢面絲綿短襖及線稿:(點圖均可放大)

圖片來源:http://rs.bift.edu.cn/Package/PhotoPost/124529/AjaxDetails
原始圖片來源: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2126256120

以及一張交領結論圖-紅線是領子縫線,綠色是實際衣身剪裁:
圖片來源: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2408922342

先條列重點後再一一說明:
  • 領口附近接縫範圍要盡量接近實際領圍 (2014.07.28 敘述修正)
  • 沒有腰身
  • 大襟領末端最底端與裉(衣服腋下)水平高度差不多。
  • 襟邊緣與右脇邊有空隙、外襟中縫比背中縫向左偏離一點。
  • 襟領有明顯弧度 。
  • 小襟(內襟)比大襟(外襟)小很多甚至不接衽(領並不對稱)。
  • 領末端使用星止縫收尾,襟領末端有折角。
  • 襟接衽有一大片布埋在領內。

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

護領真的只要縫五個點就行了

淘寶上不少漢服店家的護領很明顯是牢騷縫整片的,
有些是大剌剌的裡外一起車縫,
有些是手縫讓外面看不到線,但還是從頭到尾牢牢的,
有些明代實際文物近照似乎也是這樣縫。

不過百度漢服製作研習吧有一篇提到只要縫五個關鍵點即可(圖解取自討論串):

漢服鬆份,寧可多也不要少(領口除外)

鬆份,大陸稱「放量」,就是衣服尺寸與實際身體三圍的差距。

去年在淘寶不同家買了兩件漢服短衫,胸圍總鬆份都只有8cm而已。
一件是沒前中縫右側也沒留繫帶緩衝空間,繫帶拉到底也不能算繫緊,所以還OK;
另一件是照明朝風格有前中縫右側也有空隙,前中縫對準繫好後明顯整個貼緊身體,不舒服也不好看...
這兩件穿好時從側面看都覺得有點扁,偏偏那時我還沒理解到這是個大問題,
今年三月作對襟半臂時也拿這數據當參考,半臂繫好後居然有腰身orz

後來買了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馮綺文修女去年出的書籍

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

缺胯?就是開衩啦

由於缺胯(骻)這個詞常出現在唐代書籍描述衣服時,網路上常看到有人以為缺胯衫就只是唐圓領開衩...

其實缺胯的本意就是腰以下開衩啦,因為早期中原服飾主流是不開衩,僅勞動平民或軍服為了行動方便會有開衩,但在北朝後期至唐朝這段期間,西域風格的圓領開衩袍大量引入,並躋身上層貴族所用,故此期間缺胯袍/衫這名詞大量使用,此後開衩成為漢服主流,我認為這是後世文獻就較少提「缺胯」的原因(因為幾乎都缺胯了嘛...)。

參考資料:
  • 黃良瑩(民100)。《北朝服飾研究》。臺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